古老的中国焕发出青春,并愿意把自身的活力、发展的经验、成长的挫折和盘托出,与地球村的街坊邻居们分享。从欧洲西端的鹿特丹,到亚洲东端的连云港,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碧波万顷的南洋,在新交通与通讯技术革命的大潮拍打下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焕活力,彼此远隔的港口则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而欣欣向荣。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带一路”开放不封闭,中国的朋友圈也随着“一带一路”的全球性铺开而拓展。
然而,在全球性憧憬与期盼中,不和谐的、质疑的、甚至抹黑造谣的声音也从来没有断绝。“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它在全球的开展迫切地需要当地国家政府与人民的支持与理解。因此我们切不可因这些不实之言的荒谬、无知而轻视它们的负面影响,而必须首先从态度上认识并正视其危害、潜在威胁,然后冷静分析,分门别类,最后对症下药,各个击破,从舆论引导与公共外交的角度为“一带一路”的开展保驾护航。
中国野心论:借“一带一路”挑战国际法、圈势力范围、颠覆国际秩序
在有关“一带一路”的流言蜚语中,最得欧美之心的莫过于“中国野心论”——中国借助“一带一路”,表面上看是发展经济、互惠合作,实质上是要挑战国际法、阴谋颠覆国际秩序,奴役欧亚大陆甚至全世界的民主国家、自由人民。
中国外交从来强调独立自主,但绝非以强力挑战现存秩序。最近十多年来,在西方政界、媒介、学界,有关中国到底是“现状国”还是“挑战国”的争论从未平息,而今却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沉渣泛起,换汤不换药地抹黑中国、渲染“中国威胁论”。
稍有国际关系和中国国情常识的人都不会被上述谣言蒙蔽。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及其团队做过一项实证研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体系变革的进程。他们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三个领域选取了15个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重要个案进行了系统的追踪与分析。在经济领域,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国际援助、东亚地区合作;在政治安全领域,有气候变化、军控、反恐、联合国维和、东盟地区论坛;在社会文化领域,有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权机制、亚欧会议机制。这些国际制度包含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制度领域,包含了全球和地区两个层面,可以全面反映一个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结果显示,虽然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速度和幅度并不完全相同,但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有一个共性:中国的参与从一开始就是合作性参与,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同时,尊重国际制度并参与多边规则。这一点至关重要,正是由于这样的合作性实践活动,使中国开始了与国际体系的良性互动。在事实和数据面前,所谓中国欲借“一带一路”挑战国际法、圈定势力范围、颠覆国际秩序的无稽之谈可谓不攻自破。“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中国为国际秩序的变革所贡献的一种“中国方案”。
中国掠夺论:借“一带一路”抢资源、市场、抢就业机会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在主观上没有恶意,而是谋求双赢、多赢。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主观上的善意如果不注意国际表述,同样很容易被误解为某种阴谋或掠夺、侵略的图谋。正如学者徐高所指出的,我们需要借助“同理心”,即站在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来思考““一带一路””,这样才容易发现别国的关切和顾虑。譬如,当我们国内高谈产能输出的时候,别的国家可能担心我们产品倾销;我们热议资源获取的时候,听在别国耳朵里就可能变成资源掠夺;我们这边热心地想着给别人修基础设施,别人有可能担心主权受到威胁。类似这样的国内外认识偏差不在少数。这是国内在推进“一带一路”时必须要考虑到的。
对此,我们该如何化解?这就需要明确,“一带一路”的推进,需要充分尊重当事国的主权和意愿。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即他国对于这项战略的认识、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政府的高度执行力、内部的团结以及对社会的凝聚力与强大动员能力都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这也正是中国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但我们不能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也和我们一样,具备如此强大的执行力。而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在和他们敲定一些合作项目后,对方在同步推进、配套设施的环节中可能跟不上中资企业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节奏。对此,我们唯有尊重他们的选择,而切不可将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强加于人。我们需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做好细节工作,让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尝到甜头;否则,那些斥责中国借“一带一路”抢夺资源、市场、就业机会谣言就有被做实的可能。
中国崩溃论:政府债务过重,经济增长放缓,“一带一路”昙花一现
和前面两种谣言不同,“中国崩溃论”“中国破产论”不在于渲染中国的强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威胁、强势、蛮横,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其实,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中国崩溃论”就已经在西方某些国家的舆论场大行其道了。其利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历史定位和国际角色的认知偏差或固有偏见,制造相关舆论,以此打压中国经济,吓走国际资金,阻拦愿意与中国合作的国家和公司,从而在达到唱衰中国的同时为本国或所在机构牟利的目的。
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造就了今日的崛起,也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与尊重。强大而充满活力的经济正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内在资本和原动力。但我们也要清醒冷静地看到,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放缓的迹象,进入“新常态”。有一些外媒便说风就是雨似的抓住这些表象,大造舆论,唱衰中国。但他们没有看到,中国的经济正在由过去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省-环境友好型转变。任何转型都是需要时间和物质成本的,但中国人民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政府现在所推动的一系列改革方案也正是民心民意和未来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的体现。如果不明白这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最本质的内容,就容易被表面上的一个小数点、一个百分比的轻微变动所迷惑,从而误判中国发展的趋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潜在的合作伙伴而言,误判中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将有可能使自己搭不上中国崛起的顺风车。
结语
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正在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一路荣耀、几多风雨。如今,以“一带一路”为方向的“走出去”大战略已变成了中国开放的一个主轴。要想最终实现“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我们就必须处理好国内与国外、政府与民间,以及长期与短期三大关系,尤其是在应对国内外种种唱衰、棒杀、捧杀、高级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流言蜚语,我们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和理智,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消除误读误解,为中国的崛起、丝路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