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稳步发展,在营业收入稳定在5000亿元的同时,品牌影响力、国际化程度、科技和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价值链的综合能力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工程机械产品性能明显提升,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技术取得阶段性进展;从制造过程、物流配送、在用设备管理到再制造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水平取得突破,带动了企业及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近日这样总结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需求下降 “十二五”规划相应调整
祁俊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始于2010年,期间正是国家出台和实施包括4万亿投资一揽子计划的第二年,市场需求猛增,多数产品产能不足,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加大了投资力度,相应的整个行业提高了发展预期,在此条件下,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较高的发展目标。
2011年,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开始下滑,主要产品销售量连续下降。全行业努力克服困难,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消化需求下降的影响,行业总体仍保持稳定发展局面,自2011年全行业营业收入登上5000亿元台阶后,未出现大幅度下降局面,虽2015年难以超过5000亿元,但基本保持总体稳定的发展趋势。
因此,为促进全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以及化解产能过剩创造条件,在2014年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第四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调整意见: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及国际市场的发展预测,到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规模由9000亿元人民币调整为6100亿元人民币;相关产品线除工业车辆和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等保持不变外,其他产品产销量均下降。
根据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11~2014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基本稳定在50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和主要产品销售量逐年递减。2015年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进一步下降,没有出现预期的触底回稳局面,部分产品销售出现加速下降态势。同时市场连续四年的下滑,各种问题和困难的积累效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更多的困难,因此,2015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将不高于5000亿元,低于“十二五”规划调整指标,利润总额将进一步下降。
全球化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祁俊表示,尽管“十二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需求下降,进口额呈下降趋势,但出口额与进口额之比呈上升态势。以营业收入计算,在2011~2014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总体出口金额约占全球销售的15%左右。这表明工程机械产品国际化水平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化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已基本实现产品品种全覆盖。一直依赖进口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泥水平衡、土压平衡、复合式盾构机和硬岩隧道掘进机等已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实现批量出口;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扩展,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建立全球营销网络,业务覆盖达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企业已成为全球工程机械市场主要供应商之一;全行业骨干企业继续完善全球售前售后服务体系、物流网络和零配件供应体系,推进海外融资租赁业务,提升了我国工程机械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度和竞争优势。
据统计,到“十二五”末,工程机械行业海外营业收入及出口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25%。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持续强化、充分发挥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在智能化、节能减排、减振降噪、数字化制造、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这期间也是工程机械行业加速引进全球高端人才的时期。柳工、中川液压、徐工集团、三一重工、厦工等企业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典等国引进或来华短期工作的高端人才约百余人。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发设计、工艺攻关等工作,在重点产品研发等相关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徐工集团、三一集团、中联重科、柳工、中铁装备等十余家企业在国外发达地区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利用当地的技术手段和人才优势,把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紧密结合,为进军高端市场创造条件。
产品质量水平有效提升
根据对部分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共获有效专利2万余件,其中发明专利约2500件2011~2014年获百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科技奖。
在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经过大量的试验和不断的改进,工程机械整机的可靠性明显提高,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由“十一五”末的接近400小时,提高到“十二五”末期的500小时。整机耐久性也相应得到提升,进一步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近。
在节能技术方面实现轮式装载机节能5%~12%,液压挖掘机节能5%。减量化技术方面装载机、叉车等产品取得降低整机重量5%~8%的科研成果。减振降噪的科技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柳工装载机856Ⅲ整机噪声降到72分贝,柳工液压挖掘机922E整机噪声降到71分贝,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十二五”期间,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制造方面也取得进展。工程机械行业努力推动退役产品循环再利用工作,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工程机械再制造基地。工程机械行业已有5类129种再制造配套件产品进入工信部《再制造产品目录》。
工程机械行业单位能耗水平保持下降趋势,全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从2010年的0.0758吨标煤/万元,到2014年下降为0.0688吨标煤/万元。
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初现端倪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部分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混凝土泵车、上回转自升式塔式起重机、土压平衡盾构机已成为国际领先水平的代表;汽车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大型非公路自卸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履带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叉车已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批工程机械重大技术装备成为全球首创,并为国家重大项目做出贡献。
工程机械高端配套件国产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徐工、三一、柳工、龙工、山河智能等企业在高端整机产品的带动下,加大高端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投入,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江苏恒立、中川液压、艾迪液压、安徽博一、华德液压、太重榆液、赛克斯、长源液压等专业配套件企业在高端配套件研制、测试和工业性试验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信息化发展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管理已初具规模。大部分企业搭建了以ERP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形成了覆盖生产、研发、管理等板块的集团网络和采购、计划、制造、财务、销售、仓储一体化管控平台,形成以集团为主,布局国内外的多个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开展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基于有限元的CAE强度分析和性能仿真分析,PDM协同平台建设,重点企业应用率为90%以上。广泛应用了CAPP/MES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和制造执行系统。
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工程机械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涉及的标准1031项,其中国标(GB)470项,行业标准526项,地标5项,团体标准(协会标准)30项。
此外,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果。截至2015年6月,“十二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48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已累计为28000多人发放了从初级到高级技师5个等级、29个工种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