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不乐观,一些低端的机械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也殃及到了券商行业,很多机构都在减仓工程机械股,机械研究员都在坐冷板凳,听说已经有机械行业研究员转行,或改为研究环保类的机械公司。
以“质”取胜,中联重科二十年长盛不衰的命脉
“中联重科结合自身企业特点、积极实践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坚持并灵活运用各种质量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经营水平并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在大幅度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引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从工程机械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7名技术人员、50万元借款的院办小企业,到如今员工3万多人、总资产800多亿元、年均6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的A+H股上市公司,詹纯新的创业史早已如同传奇般被广为颂扬。21年的发展,中联重科是如何做到坚持“质量赢得未来”的坚定信念?如何造就了20余年长盛不衰的旺盛生命力?如何做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着名的“木桶理论”指出,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对于企业而言,“质量”就是木板中最短的那一块。不论在任何时候,企业只有靠质量才能赢得市场。詹纯新深谙这点,所以他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尤其是“零缺陷”质量管理原则,要树立中联重科特有的质量责任观和价值观。从2007年开始,中联重科引入美国质量大师克劳士比“零缺陷”质量管理的理念,并通过举办“创建零缺陷文化高层研讨会”和全员零缺陷质量文化培训,使得“零缺陷”质量理念在全公司得到了广泛传播,改变和提升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和质量责任感。
2012年,在行业普遍失速的情况下,中联重科实现营业额480.71亿元,实现净利润73.30亿元。中联重科之所以能够连续保持营收与净利的“逆市”双增长,依靠的就是不断强化的企业质量管理。没有谁曾想到,创立之初只有50万元借款的中联重科,会在今时今日成为全球排名第六的国际工程机械品牌。不少人疑惑,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文化差异造成沟通融合障碍的今天,中联重科手握什么秘诀,让老外读懂了中国人,并在高手如云的国际市场分得一杯羹?
詹纯新向记者坦言,事实上,一开始大家根本不知道如何与老外打交道,也交了不少学费。面对全球市场,尤其是要求苛刻的欧洲市场和制造强国日本市场,他们始终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全力以赴做出中国工程机械的最高品质。凭借卓越的质量和优异的表现,中联重科消除了“门第之见”,代表“中国制造”赢得了国际市场的信赖,也为中国工程机械向海外市场开拓,打下了基石。
靠着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中联重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公司准确把握住每一次改革时机,通过上市、改制、引进投资者,构建共同发展平台,完成了从研究院到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跨国公司的“三级跳”。
我们了解到,中联重科奉行品质卓越,表里如一的质量管理理念,始终秉承追求卓越品质,爱护生存环境,保障健康安全,实现持续发展的一体化管理方针,从设计、制造和服务三方面,不断探讨质量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统一质量语言,将质量管理的范围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加工制造、装配调试、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维修服务、回购再制造等全过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质量价值链。
能够在强手如云的国际工程机械领域中分得一杯羹,中联重科不仅仅代表着他自己,更是代表着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
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为高质量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8年中联重科并购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以来,公司对混凝土机械产品进行了结构优化和创新,在产品研发、基础研究和试验平台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先后开发出80米以及101米混凝土碳纤维臂架泵车等一批世界顶尖产品,占据了全球行业制高点,一举拿下了最难攻克的欧洲市场。
工程机械行业多数企业仍以激进的销售策略为主,但中联重科自去年4月底开始研究未来市场持续低迷和整个行业经营杠杆偏大的问题,逐步调整经营策略,出台了包括“提高首付比率、加强应收账款催收”在内的一系列市场紧缩与风险控制措施。上述经营策略从短期看会对公司的销售和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本质上体现了中联重科“去杠杆”的思想,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从公司2013年二季度的经营情况看,这些策略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中联重科已经逐步走出了低谷。
从1992年到今天,中联重科从蹒跚学步到成为行业巨人,20年沧桑巨变中唯一不变、始终坚守的是——质。所有中联人坚信,“高质量”必将主导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后十年发展,企业发展只有靠品质才能赢得未来。
国泰君安(香港):中联重科复苏步伐延长,维持“中性”
中联重科3Q13净利润为人民币8.89亿元,同比下降33.6%,符合预期。
我们预计4Q13的盈利将面临挑战主要是1)可能出现的较高应收款减值损失2)4Q更严格的销售政策。此外,由于4Q传统为年内回款高峰期,我们对公司4Q回款情况仍持谨慎态度。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中联重科在2014财年的销售疲弱,市场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在销售渠道中的机械才可以再出现恢复性增长。
我们小幅下调FY13F-FY15F的收入4.9%,5.0%和5.0%,以反映4Q13需求疲软和FY14-FY15的温和增长。3Q13盈利显示混凝土机械复苏步伐可能会延长,需求意欲相对较弱。我们分别下调FY13F-FY15F的EPS5.3%,5.4%和5.3%。
我们上调公司的目标价从6.55港元至7.15港元,相当于9.2倍,8.3倍,7.6倍2013-2015财年市盈率,虽然我们下调盈利预测,我们相信新快报作出道歉解除公众对中联重科的虚构销售的疑虑,可能提升估值,但行业前景可能在4Q13和2014财年仍然充满挑战。我们维持“中性”的投资评级。
三一重工蓄势谋“新”,经营方略斩获成效
近年来,在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基础建设增速放缓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似乎已经告别了最辉煌的“黄金十年”。有数据显示2011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同比增幅为20.7%,而2012年增幅缩减为2.96%。甚至有专家预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未来全球可能只有20~30家企业能活下去,大部分企业面临着消失或被兼并的命运。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业内龙头企业似乎已经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不久前,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在一次公开场合发言表示,行业处于调整期,这对于企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最好的机会,可以迫使企业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中走出,集中精力提升自我实力,使企业更具竞争力。“这种调整是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一种锻炼,一种硬功夫。”
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了近一年来工程机械行业共同的课题,无论是三一的“控风险、抓市场、降成本、选人才”还是其他企业高举的“降本增效”口号,无一不说明了业内企业把修炼“内功”放在了第一位。
据了解,自今年起,三一重工以产品技术创新为驱动,对内加强成本管控、对外全面布局全球市场,通过一系列“苦练内功”的调控手段进一步夯实企业的领先地位。
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今年上半年,三一连续推出多款极具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如A8砂浆大师、C8系列泵车、V8混凝土成套设备、C9挖掘机等。产品的不断创新带领三一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一项项纪录,今年,中国第一高楼平安大厦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幕后参与者,待大楼完工后,三一将再次刷新此前一直保持的国内最高泵送纪录,达到660米的高度。
在成本控制方面,三一重工着力流程管控,近年来三一先后引入流程信息化变革、制造变革、成本费用管控、商务复盘等多项措施,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支出。从三一重工今年的三季报可以看出,今年三一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均有减少,节本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三一的全球化市场策略为其带来了新的业绩增长点,据今年中报业绩显示,三一国外市场营收同比大幅增长66.5%,实现国际销售收入54.39亿元,占公司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高达24.6%。其中,三一美国较去年同期增长55.8%;三一亚太较去年同期增长90.1%;整合后的普茨迈斯特销售26.6亿元,同比实现较快增长。
自内而外的发展策略,为三一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三一重工三季报显示,1-9月,三一实现营收299.02亿元,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29.77亿元,7-9月净利润3.26亿元,剔除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因素,第三季度净利润实际同比增长33.62%。三一管理层表示,通过第三数据的可以看出,近年来公司的经营战略已初见成效,业绩拐点或已显现。
有行业分析师认为,随着国内政策调整以及全球经济变革,我国工程机械市场竞争重点将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技术研发能力将成为竞争的焦点;其次,品牌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再次,市场竞争层次将进一步提高。专家表示,新的趋势有利于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但在此之前,需要行业内的每一个企业顺应变化,坚持产品创新,科学管理,完善市场布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一静待时变,长远谋划长远
从三一重工公司在售新品来看,C8泵车市场表现符合之前预期,但A8砂浆大师的市场发展不及预期,在产品质量实现改善后销量有望在2014年得到释放。公司推出的新品C8市场销量基本符合之前预期,在产品质量、耐久性、油耗等客户满意程度较高,据梁总的市场描述,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预计2014年度会有较好的市场预期;而A8砂浆大师全套系列虽然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在质量上还需改进,公司也不急于将其大力推向市场,待产品各方面性能达到要求后,再开拓该领域的市场,目前产品整改均按照计划进行,预计该类产品在2014年将会得到释放,按照每台套1千万、2014年销售150台套计算,2014年将带来增加营收15亿元,该细分市场存在较大市场空间。
从三一重工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方面来看,国际化仍然为市场开拓利器,而产品、技术、资源的国际化整合是关键。公司收购大象、帕尔菲格后,公司将会加大对原公司的技术、人才、资源、以及市场的开拓,实现公司的国际化战略。
三一国际一洗颓风,股价飙上2.61元,抽穿了8月高位,收报2.58元,升12%,成交9,049万元,乃今年1月下旬以来最大单日成交额。早前内地两大重工集团关係并不和谐,隔空互相指骂,加埋煤炭业不景气,煤机滞销,基金经理索性远离是非股,沽之哉,结果两隻重工股股价一沉不起。未来内地经济会否逐步回暖,带动重工行业景气回扬,尚须时观察,但从近两、三个月形势看来,似乎两大集团争拗已暂时平息,高管都将目光重投业务发展,致力推动业务复甦,希望“和气生财”﹗
针对三一的股价走势,今年5、6月失守3元关后,辘到落1.8元水平先喘稳,如今其250日线亦在3元关,故后市再向上冲,3元乃重大阻力位,相信须有大成交及好消息配合始能成功闯关,短炒要见好识收,短线回吐宜守2.35元。
徐工打造“三大引擎”战略
日前,在2013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徐工集团以总分90.4分的成绩,位列工程机械行业首位,并获评优秀单位称号。
“以创新引擎、品牌引擎、信息化引擎驱动徐工国际化,助力徐工创赢全球后竞争时代,是徐工集团的必然选择,也将是后竞争时代的必然选择。”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就当今形势下的产业格局观、产业发展观,以及徐工的战略选择展开了精辟论述。
王民董事长就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富有特色的“徐工三论”,即“珠峰攀顶论”、“中速心态论”以及“前瞻驾驭论”,引发了诸多业内人士的深入思考。“珠峰攀顶论”是指徐工将聚集更多的财力、智慧和人才,卯足精神攻克工程机械行业珠穆朗玛峰的最后几百米和最后10%的难题;“中速心态论”是指面对行业下滑、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徐工要从高速增长时期的高速心态,调整为中速心态;“前瞻驾驭论”则强调企业驾驭者在面对经济减速时,不能只是具备应急的能力,一定要用极具前瞻的眼光,预见到高速发展下前方出现变化的可能,并提前思考好新路径。
除此之外,“以创新引擎、品牌引擎、信息化引擎,深度驱动国际化”的“三大引擎”战略,也在峰会上被王民董事长多次提及。“三大引擎”战略指的是徐工将从打造高端技术引擎、打造高端人才引擎,以及打造核心零部件技术引擎等方面,构筑徐工的创新引擎;同时,通过“标准化驱动”、“双品牌驱动”,以及“高品质驱动”,完善徐工的品牌引擎;最后,徐工还将致力于实现以“管理云驱动”、“服务云驱动”和“商业云驱动”为支撑的“三云驱动”体系,完成徐工的信息化引擎。王民董事长坚信,“三大引擎”共同发力,必将助力徐工进一步深化海外战略,创赢后竞争时代。
王民董事长还指出,徐工将在横向体量跃升“千亿元”的背后,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依靠全球最大、国产最先进、高端市场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优势产品和技术为最本质成长驱动力,加强全球产业资源掌控与配置,激发凝聚国际化发展的全新竞争势能,以提供全方位、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彰显用户价值、徐工价值和世界品牌美誉,持续加强徐工正能量与影响力向全球渗透传播,打造出极具厚重、进取和强大活力的,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顶级企业。
近年来,徐工大吨位挖掘机产品销量稳步增长,在产品销售结构中的占比重明显提升。徐工挖机积极应对营销服务化、服务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以“人到、车到、件到”三到为服务原则,不断完善大吨位服务的各项制度,提升大吨位产品的服务水平,打造极具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服务品牌,助力客户成功。
徐工转债略受冷落
徐工机械25亿元可转债15日上市,截至收盘大跌5.08%,面值仅有94.92元,其首日表现为可转债市场最差的新债上市纪录。徐工转债上市首日价格创历史新低,实际价格与基于转股溢价率平推的理论价格的折价幅度亦创09年以来的新高。
徐工的低估值不仅源自于供给压力、首日抛压及无法修正,也来自于其正股较弱的基本面。由于此前较快的扩张及下游需求的萎缩,徐工产能利用率较低,应收账款账龄增加将导致的计提增加,后续需求增速是否能显著带动业绩还有待观察。不过,另一方面,徐工有国企改革和资产注入的概念。因此,基于徐工转债较低的首日上市价格,我们认为,中低风险投资者可以考虑在低位少量配置徐工转债。
至于徐工转债未来的投资价值,谢家宸表示:“可转债是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融资的重要手段,对于经营稳定、成熟度高的企业而言意义重大,若公司通过可转债顺利融得所需资金,实体经营领域能够获得良好发展,则公司股价必然会随之上扬。但是机械行业不景气,融资项目是否能提振业绩不好说。徐工转债目前转股溢价率在正常水平,6个月后是否转股需要看正股价格。”
三大工程机械巨头的再发力要看后,实力还在,“梅花香自苦寒来”,明后年,工程机械企业或将大大的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