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中国古代建筑,或许你会想到复杂精巧的木结构,久经考验的秦砖汉瓦,以及低调而顽强的夯土墙。其实,除了少数巧夺天工的神作,绝大部分建筑还需要另一样东西——粘合剂。有了它的加入,各种建材才能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组成一座坚固的建筑。
从黄泥浆到糯米浆
提起中国古代建筑,或许你会想到复杂精巧的木结构,久经考验的秦砖汉瓦,以及低调而顽强的夯土墙。其实,除了少数巧夺天工的神作,绝大部分建筑还需要另一样东西——粘合剂。有了它的加入,各种建材才能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组成一座坚固的建筑。
考古发现表明,我国商代以前使用的建筑粘合剂,主要是拌上草的黄泥浆,从周代开始逐渐被石灰取代。到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又开始流行由石灰、黏土和沙子组成的“三合土”。这三样东西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就会互相粘合在一起,干燥后坚固异常。三合土既可当粘合剂用,又能夯实用来直接修筑城墙、陵墓等工程,其配方在千余年间几经改良,直到20世纪仍在使用。
然而作为粘合剂的三合土,颗粒还是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粘合强度。相比之下,古罗马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火山灰,用它跟石灰、沙子加水混合,制成了更加坚固的混凝土。不过古代中国人也有一个秘密武器:糯米。
糯米是糯稻的籽粒,早在先秦时期便已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粮食,北方称为“江米”。与普通稻米不同,糯米煮熟后会变成特别黏糊糊的一团,再脱水干燥后又变得硬邦邦。或许有人正是从中得到了灵感,将糯米引入了建筑业。
从柔变刚,淀粉有力量
变身有机建材的糯米,扮演的是“粘合剂中的粘合剂”。工匠们将糯米煮烂后,把浆汁倒入三合土和匀,制成灰浆。待其干燥后,比纯粹用水混合的三合土灰浆强度更大、韧性更好,还具备优良的防水性能。
用糯米灰浆粘合的砖石建筑,往往结实耐久,坚固异常。泉州建于唐宋时期的多座古塔、古桥,挺过了7.5级大地震;建于明代的南京、西安、荆州古城墙,历经600余年仍巍然挺立;明代南京徐埔夫妇墓1978年被发掘时,铁铲、钢钎、推土机、挖掘机都很难破开墓室……可是我们吃粽子的时候,没发现糯米的黏性这么彪悍啊?
借助现代科研手段,科学家近年终于破解了糯米灰浆的奥秘。糯米的黏性,来自它们的主要成分——支链淀粉。在跟石灰混合的时候,支链淀粉会与其中的碳酸钙发生“生物矿化”,有机的淀粉与无机的石灰相互包裹、填充,形成了密实的微结构,兼具强度和韧性。同时石灰的防腐作用也能抑制淀粉腐败,使灰浆保持耐久。如今,有感于糯米在建筑行业的“出色表现”,我国现代建材行业已经出现了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涂料产品——糯米图糯米植物涂料,该产品是广州香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继承和发展“糯米砂浆”技术的基础上,与中科院及德国瓦克实验室进行长期战略合作,应用德国先进生物科技,历时8年,打造的高科技、原生态、新型内墙干粉装饰植物涂料新品类产品。
米浆盖房,好货不便宜
宋元之后,糯米灰浆的使用愈发成熟。鼎鼎大名的北京故宫、明长城、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钱塘江海塘等明清工程,建造中都使用了糯米汁液与三合土调拌而成的灰浆来粘合砖石,数百年来仍大致保持完好。
不过,使用糯米灰浆的建筑,也主要限于这类不惜工本的大项目了,普通民房除了福建土楼这样的另类,很少能用上这种强力材料。就连明成祖迁都后修建的北京城墙,也没使用糯米灰浆。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古代,保证粮食生产以养活众多人口,一直是社会的头等大事。在农业产量有限、又屡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条件下,不把宝贵的糯米给大家吃却拿去盖房,实在太浪费……因此糯米灰浆只能是典型的高档奢侈品,一直没能像泥浆、石灰浆一样得到广泛使用。
【推荐】
【资讯】亚投行首个公路项目破土动工
【事故】司机醉驾撞上水泥搅拌车,当场
【资讯】第七届“湘博会”将在湖南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