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以及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海绵城市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确实解决当前一遇大雨就发生城市内涝的通病,此外还可以削减城市径流的排污负荷,有效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改善和促进城市生态和提高生态宜居水平。
“海绵城市”乍一听来很是玄奥,实质上奥妙都在地下,其实也很简单,它的结构通常采用透水混凝土作为地表透水性铺装,地表向下600mm厚种植土层,接着是300mm厚的沙土,再向下边是300mm厚的坡度砾石,最下方才是雨水收集管道进行回收雨水再利用。
以往一下雨无论是雨水还是污水都往市政管道里排,雨水没有办法垂直下渗,遇到大雨就出现内涝的“城市病”。路面应用透水混凝土铺装后,80%以上的雨水可以通过透水铺装的孔隙垂直下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经由导水管进入蓄渗模块,再经过滤、净化后,又可以用来冲洗路面、洗车、给花木浇水等,实现区域的水循环”。
海绵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生态透水混凝土铺装可以快速有效地将雨水(渗)排入地下,使土壤如同一张超大的海绵对雨水进行收集储蓄,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而且还发挥植物的蓄养、净化水源功的功能,还能够减少日常花木养护费用。另外,为了减缓雨水流速也可以多设置梯田式种植、旱溪和植草沟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
生态透水混凝土制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透水混凝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透水混凝土也称多孔混凝土,由单一级配骨料、胶凝材料、水及添加剂等经一定比例拌制而成的一种有较大连续孔隙的轻质混凝土制品。透水混凝土是环境友好型材料的代表之一,它具有很强的透水能力,能让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城市地下水。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解决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回补和释放是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态透水混凝土的特点
(1) 高透水性。透水混凝土拥有15%-25%的孔隙,透水速度达到(31-52)升/(米·小时),远高于最有效的排水配置的排出速率。对于缓减城市排水压力、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以及保持土壤湿润等均有积极意义。
(2) 抗冻融性。透水混凝土结构本身有较大的孔隙率,用其铺装的路面比一般混凝土路面具有更强的抗冻融能力,抗冻融指数为1.01,不会受冻融影响而产生面断裂。
(3) 高散热性。透水混凝土的密度较低(15%-25%的孔隙率),热储存的能力较低,其独特的孔隙结构使得较低的地下温度传入混凝土内部从而降低整个铺装地面的温度。这些特点使透水铺装系统在吸热和储热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所覆的地面,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4) 过滤性。大孔的透水混凝土过滤效果较差,也容易被堵塞。但利用分级砂制备的微孔透水混凝土,对水中的杂质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且微孔透水混凝土不宜被堵塞,具有较强的持久透水能力。
(5) 良好的装饰效果。透水混凝土具有色彩优化配比方案,能够配合设计师的独特创意,根据不同的场地和要求,实现不同环境和建筑个性所要求的图案和颜色。
生态透水混凝土的施工
生态透水混凝土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贯通孔隙来满足透水性的要求,因此在配制时除了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外,还要通过配合比设计、制备工艺以及外加剂选用来满足强度和透水性要求。
(1) 基层处理:清扫基层表面,表面应无尘土、树枝、纸屑等杂物,并在摊铺前润湿基层表面。
(2) 布料:透水混凝土摊铺时应考虑振实预留高度。透水混凝土采用人工布料时,应用铁锹反扣,严禁抛掷。透水混凝土摊铺时间长于30min或遇大风天气时,现场混凝土要及时覆盖塑料布,防止透水混凝土水分过快散失。
(3) 振捣:素色层透水混凝土布料完成后,用刮杠刮平,并用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振捣完成后摊铺面层彩色透水混凝土或彩色露骨料透水混凝土,然后刮平,对缺料的地方及时补料,并用透水混凝土专用设备进行表面振捣及整平,直至与模板等高为止。
(4) 表面修整:对碾压后的路面应及时修饰透水混凝土的边角,对于缺料的部位应填料修整,对于较干部位可先均匀喷洒一层水,再加料修整。
(5) 透水混凝土露骨料时,在表面平整、密实度达到要求后对表面均匀的喷刷一遍清洗剂,然后覆盖塑料薄膜;在喷刷完成后6-8小时(根据天气情况而定)采用高压水枪对表面冲洗,冲洗时必须把清洗剂清洗干净,但不能出现掉子等现象。
(6) 养护:透水混凝土表面修整完毕后,应及时少量喷水并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养护,养护周期和普通混凝土相同,养护期间应在路面周围设置围挡。
海绵城市建设基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理念,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原则,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系统地解决城市开发建设面临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对于践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推荐】
【分析】基建投资落实 工程机械下游好
铁路建设或成地方“十三五”规划亮点
【业界】工程机械三巨头去年净利下滑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