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一切尽在掌握
徐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全球混凝土机械制造前三强企业徐工施维英机械有限公司办公楼内,一间100多平米的大厅,一个12.5平米大的显示屏,16台电脑,16名员工在电脑旁接听电话,回答电话另一端客户提出的问题——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通的企业的售后服务中心,没什么特别的。
但这个房间,其实是徐工混凝土机械版块连接全国、甚至连接全球的中枢所在。打开主电脑的控制软件,进入某个界面,在我们眼前的大屏幕上就出现了中国地图,地图上就像网络游戏一样,一台台小车在四处“游走”。“这可不是在打游戏,”工作人员笑着介绍:“这些‘小车’就是我们的徐工泵车。在地图上显示出来的路线,就是它现在正在行驶的轨迹。”工作人员选择了其中某一台徐工泵车,在上面点了两下,一个信息界面蹦了出来,显示出这台泵车的行驶里程数、泵送方量等泵送作业数据,甚至还有发动机转速这样的数据。“所有我们徐工售出的产品,包括泵车、搅拌车、搅拌站,都可以在这个界面上看到它的工作状态。一旦某台设备出现问题,系统就会马上发出警示信号,我们会比客户更早知道产品的运行故障,及时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前去服务。”
据工作人员介绍,系统会自动汇总设备的点火、运行情况,一些数据会直接反映出设备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工程的开工情况,便于企业及时做出资源匹配的正确决策。
工作人员又切换到软件的另一个界面,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台台机加工设备的影像,绿灯、红灯闪烁不停。“这是我们的‘数字工厂’,这些设备就是工厂里的加工设备,这里也可以直接显示出设备的运行状态。而且通过后台控制程序,所有设备的运行过程都能被记录下来,如数控设备的工作时间、怠速时间、主轴负载等,便于实现设备的精益管理。”
“这个房间就像是我们这个企业的驾驶舱”,工作人员形象的比喻。“一台台电脑就像是驾驶舱中的仪表盘,可以实时了解内外部所有设备、产品的运行情况”。
这是第一张网,它的名字叫做物联网。
“互联网+”经营=精益管理
这张网还在继续延伸。
河北邢台,一个混凝土产业链上的“巨无霸”——总投资达5亿元的混凝土绿色循环发展样板,正在悄悄崛起。这是面对该地PM2.5连续两年高居中国首位的尴尬局面下,当地政府与混凝土企业达成共识做出的重大部署。在已建成的一期项目中,与上文所述“第一张网”类似的“驾驶舱”已经布局完成。据现场徐工方的信息化施工工程师介绍,这个“驾驶舱”的设计理念与徐工内部“驾驶舱”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这个“驾驶舱”是服务于混凝土、灰砖、干粉砂浆等建筑材料的制造、运输和销售的全流程。“它是作为徐工施维英的一个产品,与搅拌站、搅拌车和泵车一起售出的”,工程师赵伟骄傲地介绍,“它就是我们成套化混凝土机械产品的一部分,是我们依据对混凝土企业运行特点的掌握,自行设计、研发的X-LINK信息化系统”。依托这个信息化产品,邢台中联公司进行了内部经营流程的设计,没上这套系统之前,预计管理人员及生产人员设置将达到100余人的规模,最终通过“信息流”的梳理倒推“生产流”、“物流”等,实现了50人的精简安排。这个信息化产品在做推介的时候,邢台中联公司的副总经理,连续听了4次。他说,“‘互联网+’的理念,是在边实施边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企业发展的未来。”
天津会昌期,一个在做艰难转型的工程机械经销商,正在涉足“第三方物流”。这种新的业态,是社会分工进一步专业化集成的结果。过去混凝土企业都是产、销、运一体化,随着分工细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专门从事运输环节的“第三方物流”。上百台混凝土搅拌车等运输设备的集中,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经营管理上的困难。搅拌站的产出计划对接、运输车辆调度、施工现场订单的对接、交通状况的实时了解……手工记录是不可能了,电话布置运输业务也跟不上了,怎么办?这时长期合作伙伴——徐工施维英所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帮了大忙。“他们给提供X-LINK信息化方案,就是用互联网的手段把所有的运输车和前端搅拌站、以及后端施工现场,都连上了,利用他们介绍的‘云计算’的技术,最终实现及时、准确下达运输任务。现在,我们通过手机APP,就可以把一天工作全部安排停当了。”天津会昌期的一名管理人员介绍到。
徐州,日产万吨水泥的诚意搅拌站,亦是如此。
……
每一个企业,再也不是激烈竞争中孤立的个体,通过“互联网+”,他们连成了线、进而连成了面。通过“互联网+”的连接,终端企业可以及时得到设备制造厂商的支持,设备制造厂商也可以及时了解客户运营状况,及时储备、调配相关资源。可以预想,每一个节点的精益管理和信息互联互通的合作共赢,最终将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的经营合作模式。
这是第二张网,它的名字叫“云”。
“互联网+”客户=“化学”连接
这张网仍然在继续延伸。
“过去的‘连接’,可以理解为‘物理’连接,将来的连接,将成为‘化学’连接。”徐工施维英信息化总工程师王志强有着这样的理念。“物理的连接,相对还是脆弱的,而化学的连接,将是富有黏性的。”怎么理解这个“化学连接”呢?王志强介绍到:“过去,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从制造商单向流往客户,这个过程中也有客户需求的反馈,当然也有依据客户反馈做出的产品或服务的改善,但如果没有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整个流程的效率太低。现在市场和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不断迭代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依靠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将客户的动态需求准确地对接到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依托‘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对过程巨量数据的收集、挖掘和分析,我们甚至能够实现比客户更早、更准确地把握趋势,提前做出预判,精准地配置资源。”
这是第三张网,它的名字叫“大数据”。
据了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其实在很多行业都已经有大规模的成熟应用,如零售业、家电业的电商等,但在工程机械领域、施工行业等,还没有被广泛认知。笔者此行探访徐工“互联网+”,感受到这个老牌国企正在“互联网+”时代迸发着新活力,他们在混凝土业界做出的“互联网+”的实践,已经成为该行业的典范之举,这种有益的探索,或将极大提升行业效率从而进一步加大行业集中度;或将深度挖掘行业需求从而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都势必将对整个混凝土生态圈形成巨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