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走向分析 » 正文
聚焦“互联网+” 让装备制造业“微笑”起来
来源:砼商网 作者:小静 发布日期:Apr 20, 2015 阅读次数:1339 收藏 打印 

从卖产品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
  研发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装备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迈进
  “以前我们听班组长分工,现在我们听网络指挥。”中国国机重工集团公司挖掘机组装车间工人朱春途笑着说,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扫描胸卡,在电脑上查看工作安排,“我们的挖掘机上都有二维码,哪道工序是谁做的一扫就知道。”
  朱春途工作程序的改变,源于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国机重工总工程师郑尚龙说:“‘互联网+装备制造业’等于什么?从我们的实践看,等于研发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
  “最直接的效果是产品更智能。”郑尚龙说,以前一台平地机,光操作手柄就有10个,工人至少要好几个月才能学会操作,而且扳手柄很费劲,力气小的人还开不动,“现在我们的平地机已经智能化了,按钮取代了大部分手柄,剩下的手柄也配有液压和电子控制系统,操作起来简单得多,也省力得多。”
  产品的智能化,又为服务的网络化奠定了基础。以前是用户发现机器坏了打客服电话报修,企业再派维修人员到现场服务。现在国机重工的工程机械产品大都装了传感器,油温、油压等重要数据可实时显示。一旦超过正常范围,就会通过互联网自动报警,售后服务人员用手机就可以远程查看产品性能。对设备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将一些故障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提高了产品稳定性,很受用户欢迎。“也许日后我们就不需要客服呼叫中心了,工程师可能比用户更早察觉设备故障,用户还没来得及报修,我们的售后服务人员就已经到场了。”国机重工科技部部长徐洁说。
  “互联网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说,“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服务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像国机重工这样提供依托产品的服务,以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乃至围绕产品生产和使用的各类服务。”
  例如,以前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只是生产和销售轧辊,现在则与山东日照钢厂等十几家钢铁企业签订了协议,由卖轧辊变为出租轧辊,并同时提供轧辊选择、设计、维护、更换全程服务,按服务功能向钢厂收费。
  “过去产品是大规模生产的,现在趋于个性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说,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另一个表现,是行业开始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私人订制是我们最受欢迎的服务,也是新的利润增长点。”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过去沈鼓集团卖的是同一规格和功能的产品,现在则致力于提供个性化、专属化的全套服务: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最青睐什么增值服务、希望获取什么数据支持,沈鼓就提供什么。
  竞争力更强、更适应市场变化,“互联网+”助力装备制造业走向微笑曲线两端
  由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意义重大。
  中国制造业的强项在加工、组装。而随着自动化带来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加之资源约束的增强,从上个世纪开始,加工组装环节的利润空间就越来越受到挤压。2008年之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装备制造业旺盛的市场需求冲淡了利润率下滑的影响。2008年以后,装备制造业回归中高速增长,利润率和市场需求的同时下滑,让不少企业倍感压力。
  “传统制造业是生产一个产品赚一份钱,现在赚得越来越少了。怎么办?制造业已经不能只做微笑曲线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必须要向前后端延伸了。”朱森第说,很大程度上讲,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服务型制造,是装备制造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比如用户资金有限,单纯的产品不好卖,装备制造企业就从卖产品改为出具整体方案。用户不一定非要一次性买下设备,也可以是使用我们的设备、接受我们的整体运行方案,赚到了钱再支付相应的资金,装备制造方也就有了收益。”
  装备制造企业引入互联网,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未来装备制造业要从满足市场发展到引导消费,市场需要产品和设备,更需要企业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选择、维护、保养、回收再制造等等。不发展服务型制造,中国制造业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朱森第说。
  “比如我们想把产品卖到非洲,产品性能得适应非洲的炎热天气,在产品设计上就要做一些改进。有了研发数据库后,这样的改进就很简单,只要改动几个参数。而改成什么样合适,数据库里又有日常使用情况供参考。现在我们企业改进型产品的研发周期只有两周左右。以前可能要在一个月以上。而且,我们的工程师在中国,就能远程指导非洲用户使用和保养设备。”郑尚龙说,“没有这样的研发和售后服务能力,我们的产品很难走出去。”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着力点仍是产品,互联网提供更多创新可能
  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有一定差距。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所说,我们的装备制造企业,有的还在补2.0到3.0这一课。一些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只是电子商务,互联网思维并没有真正渗入到生产过程中。
  “最薄弱的是市场调研环节。理想的状态是销售和售后人员在工作中实时上传市场反馈和诉求,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来指导设计研发人员开发新产品,乃至指导企业管理人员创造新模式、新业态。”郑尚龙说,“但目前中国企业还做不到这一点。”
  另外,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比较浅层,表现之一是围绕制造业的第三方专业服务仍然欠缺。比如一些国外制造业企业并不自己管理供应链,原材料采购和物流都委托第三方企业完成。这样的第三方企业同时为多家制造业提供供应链服务,因而运营效率更高。但我国为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公司还很少,而且市场接受度并不高。“从数据上看,发达国家知名制造企业的收入中,服务的占比可达40%—60%,而中国只有15%—20%。”朱森第说。
  让“互联网+”与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全方位融合,首先要转变观念。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应用互联网,还面临一些现实阻力:例如,发展互联网资金投入量很大,而目前企业闲钱并不充裕;互联网使管理更为细致透明,揩油和偷懒的机会少了,个别员工会有消极情绪;装备制造企业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采用第三方企业的专业服务将面临人员分流和资产闲置的问题,企业积极性并不高;等等。如果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决心不够坚定,势必阻碍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步伐。
  此外,加强人员培训也很重要。一方面,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工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若想让其适应互联网工作环境,还需要加强培训。另一方面,培训对象也应包括企业负责人。企业目前处于哪一阶段、适合什么样的互联网系统,需要企业负责人科学地把控。
  “要强调的一点是,服务型制造业也仍然是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在产品和制造模式上。”朱森第说,“装备制造业发展‘互联网+’,着力点不能错,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产品上。”郑尚龙也持有同样观点,他说:“有了产品的智能化,才有后续的服务型制造业。制造业赢得市场的根本还是产品,关键还是要在新产品开发上多下功夫。”

 

该信息出自砼商网http://www.ccmn.net/

  

推荐图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