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4.0时代,企业要实现的是一个融合,包括设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各个环节在各种不同阶段的融合。”德国SAP全球副总裁徐莉通过切身实践得出的对德国工业4.0的诠释,得到了业内企业的普遍认同。
“如果说之前还云里雾里,通过分解到实际运行的具体流程后,已经对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对实际操作有了更准确的判断。”在亚洲制造业协会9月19日主办的第七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上,中航工业的与会代表余先生说。
德国工业4.0科学咨询委员会专家托马斯?保尔汉森、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讲座教授李杰等业界专家在会上权威解读了工业4.0战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欧洲经济协会主席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对世界经济走势进行了展望。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说,工业4.0战略的核心还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拓展和延伸。以3D打印、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将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要尽早布局,抢抓产业制高点。
信息整合是核心
谈及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的制造业一定与互联网结合得更加紧密,同时,将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共同构筑一个智能化、开放式的服务平台。
可以认为,未来的制造业将是建立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动平台上,将更多资源要素和生产要素科学整合,使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网路化、系统化,而生产制造个性化、定制化将成为制造业的新常态。
“未来的产业特征将是平台产业和平台经济,资源整合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罗军说,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拓展和延伸。
与会专家与学者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分享了对工业4.0战略的理解及体会。
德国电气委员会电子信息技术协会秘书长伯恩哈德?蒂斯表示,“整合”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包括横向的整合,也包括纵向的整合,还需要有很高的弹性,即对订单的处理能既涵盖生产也涵盖配送。
在近日出版的《工业4.0》一书中,同样对“整合”进行了诠释。该书作者认为,产品本身就是生产过程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元素。这个理念可以用智能工厂来解释。在这个工厂中,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实现了无缝融合。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软硬件的系统,一方面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程度加深。另一方面,在从预定到交货的横向一体化中,各个环节也被紧密联系起来。
李杰教授将德国4.0战略概括为”5个C”结构。他说,第一是网络化,这是德国大部分人正在做的试点。第二是由数据到信息化内容的转变。第三是虚拟网络化内容管理。第四是对问题的识别及决策。第五是装备的重组。这“5个C”连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德国工业4.0。
那么,德国工业4.0、工业大数据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李杰认为,关键是大数据的分析及应用。中国内需市场很大,数据很多,加上“分析为王”。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好了,那么,“在中国做4.0的速度将大于德国。”李杰预测认为。
梳理历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制造,2.0时代实现了批量制造,到了3.0时代,更多的是利用电子技术实现了数字化的生产,步入4.0时代,需要在网络化平台上,实现大数据的整合。
对于企业而言,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如何理解4.0时代的网络化,以及在网络化平台上的数据整合?徐莉认为,有三个不同的要素或者层次。一是垂直的一体化,通过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把设备和生产系统及业务系统打通。二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网络化的打通和融合,所有的生命周期涵盖产品设计、生产、运营及服务。三是实现互联网经济和合作伙伴的“全纬度”的融合,企业要同供应商、客户及合作伙伴实现融合。
此外,对数据的分析同样重要。“其实应用物联网的技术之后,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这点是我们认为比较基本的价值的提升。第二点可能做到的是高度定制化生产。通过对数据价值的挖掘,能够帮助分析客户的消费行为和意向,进而驱动整个生产的价值。”徐莉说,通过对数据分析,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才能真正挖掘出工业4.0的价值。
战略布局是关键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分析全球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出,全球经济已经开始走出低谷,美国和欧洲开始缓慢增长,但是增长的后劲还不足,增长率为2%~3%。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开始减缓,并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对此,罗军表示,“我们要尽早布局,抢抓产业发展制高点,才不至于在下一轮经济起飞中掉队。”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业界议论及关注度较高的仍是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及德国工业4.0战略。其实,英国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及政府扶持力度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总裁罗曼蒂说,对于英国来说,尽管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并没有中国那么大,但制造业对于英国的经济来说同样非常重要。最近英国正在逐渐地恢复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2014年,英国制造业增长了2.7%。
罗曼蒂介绍,英国政府大力支持制造业创新,支持3D打印研究和发展,英国的多所大学都设置了与增材制造相关的课程和研究项目。罗曼蒂透露,今年英国政府一共安排了40多亿人民币的预算来支持新的制造业技术发展,其中有1.4亿元人民币用来支持英国的企业开发新的制造业解决方案,包括3D打印技术等,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的进展。近日,英国政府已经制定了远期到2050年的未来制造业发展战略。
与会专家认为,德国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如出一辙。罗军说,“要说德国工业4.0有什么特点,美国的再工业化有什么特点,其实还是跟我国提出的两化融合战略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有载体、有抓手,更好操作一些。”
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并在政策上进行了中长期部署和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明确了两化深度融合的意义和战略部署。
在战略布局上,除了政策强力支撑外,还需要在标准、人才等方面加快推进。伯恩哈德?蒂斯表示,在所谓制造业的生态系统里面,大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处理好了大数据才能够实现转型。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标准化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伯恩哈德·蒂斯表示,在德国已经开始为工业4.0做标准化的路线图。“在智能工厂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标准了,在这个工作做完之后,我们要有一个新的模型,就是工业4.0的模型,因为工业4.0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理解它的复杂性,而且要减少它的复杂性,就必须改革我们的标准体系。”
在抢占新一轮制高点的竞争中,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人才。专家指出,在未来的工业领域,要从整体着眼,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既要考虑横向一体化发展又要注重纵向一体化发展,还要将两个方向进行优化整合。在这一过程中,人才作用和地位会越来越凸显。
“中国很多行业仍处于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跨越阶段。所以对中国来说,要加大力气赶上,加快速度。期间,需要在‘人’上面下功夫。”托马斯?保尔汉森说,要把重点放在教育、研究上,加强人才的培养,把企业的员工、工程师培养成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才。
徐莉同样表示,中国制造业目前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阶段,需要企业自身对转型发展有强烈的推动意愿和创新意识。其中,也包括对人才的培养。因为在自动化和物联网的环境下,对生产线上的工人性质要求会有很大变化,对人才的教育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