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分析 » 正文
关乎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解读
来源:中国混凝土机械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机械网 发布日期:Mar 9, 2014 阅读次数:6084 收藏 打印 
摘要: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2013年工作回顾;二、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三、2014年重点工作。

[李克强]:(五)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李克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信心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李克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李克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优化东部地区城镇结构,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李克强]: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管理。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登记制。通过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让我们的城镇各具特色、宜业宜居,更加充满活力。

易鹏:让城镇有更好的就业空间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报告政府工作。以下是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对报告中有关三农、城镇化等方面的深度解读。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你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保证哪些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要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辅相成,因为城镇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规模和技术能够进来。第二要进一步加大跟农业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手段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第三,从数据角度来讲,在社会中要培育节约的风气。第四,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方式可能要改变,要警惕“撒胡椒面”的方式,以重点龙头突破,龙头培育,家庭农场或者专业农村合作社的方式改变。

报告中还提到要“抓紧培育一批重要的优良品种”,我们也知道现在关于转基因闹得沸沸扬扬,你认为应该如何领会报告中的这一句话?

易鹏:优良品种很重要的一点为,既是能够提高质量,最关键的是保证安全,这从是生态安全、食品安全角度来讲的。在这方面,我不是研究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不能发表意见。但总的服务原则是:吃得好、吃得饱、吃得安全,在这个角度我们也要通过市场为主体的方式,政府补贴引导、支持,以市场为主体的方式研发出更多的优良品种出来。

报告中还说要“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同时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这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易鹏:一个是对农民兜底,土地长期不变,拥有了这个土地长期不变,给农民一个定心丸。第二,要慎重进行土地改革,包括宅基地等各种土地的改革,要先行先试,不能以“大跃进”的方式做而导致别的负面影响,要慎重推进土地改革。

有很多人担心农民失去土地后,同时又没有在城市里谋生的一技之长,那你认为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哪些政策支持上的工作?

易鹏:永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的做法有点不太与时俱进,现在新农民不种田也不愿意种田,你现在把他捆带土地上也不再回去,所以我们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城镇化做好,把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做好,有更好的就业空间,增加7.5%的目标,提供就业。城镇化的增加,经济增长,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很多农民通过城镇化的方式不断地涌进城里。而农村农民减少后,自然有利于规模效应,能够提高城市收入。

也就是说当一部分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城镇化了之后,对另外一部分留在农村的农民来说,其实也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增长,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易鹏:对。

报告中还提到要“把有能力、有意愿并且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地转为城镇居民”,你认为这对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来说,“逐步”会从哪些政策上逐步实现?

易鹏:第一,目前有6亿农民工,但拖家带口有工作、有住房的农民工比重相对不是2.6亿,可能就几千万人,这部分人有能力、有意愿合乎或者能够融入到城市里解决户籍问题,而变成城里人。第二,有些农民经常流动,这部分人采取的方式是居住证,到了一定条件也慢慢转,所以有意愿很重要,因为有些农民不愿意进入城市,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强迫他进入城市而得到城市的户籍。所以顺其自然,按照城镇化规律推动比较好一点,正如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先给1亿人解决户籍问题,这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

报告中提到关于城镇化的质量和特色问题,事实上前段时间已经有很多人在质疑城镇化就是在消灭农村,但消失了的农村并没有变成一个有特色、有质量的城镇,你怎么理解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这部分的内容。”

这是没错的,目前而言我们的城市完全是“千城一面”,要因地制宜、凸显自己的特色,这是第一点。第二,每个城市中,宜业宜居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的雾霾、交通拥堵肯定就不“宜居”了,“宜业”是中间能否提供足够大的产业空间,四化同步、生态文明、传承文明、合理布局、以人为本,这是城镇化的五个原则,要把它体现出来。

对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哪些内容?

易鹏:我研究城镇化,印象比较深的是既向贫困宣战,也要向雾霾宣战,这是民情导向。第二,我们要坚持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明确强调“改革红利”。第三,度要把握好,比如7.5%,我们完全围绕GDP转是不对的,但完全不要GDP也不成,毕竟要就业,这些都得把握好。

对李克强总理上任以后的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评价?

易鹏:我认为改革与市场成为本届政府的标签,这是第一。第二,民生作为本届政府执政的主导向。第三,经济自我加压成了这次政府主精神,形成合力是本届政府的主动力。

李克强“三个1亿人”表述描绘出新型城镇化路径

拆“篱笆墙”、降“高门槛”、抹平鸿沟——“三个1亿人”透出城镇化发展“三维坐标”

城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三个1亿人”的表述让人耳目一新。看似简单的五个字,从制度建设、价值取向、宏观布局等层面细细分析,却蕴藏着诸多改革深意,描绘出指引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三维坐标”:拆除隐形“篱笆墙”,落实以人为本;降低圆梦“高门槛”,实现共享文明;抹平东西部经济鸿沟,力求区域发展均衡。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以人为本

来自广西省临桂县的唐永红和丈夫已在广州番禺区南村镇永大社区打工租住了14年,9岁的儿子在附近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最让我犯愁的是,孩子不能异地高考,上初中就必须得回老家读书。”唐永红说。

与她境遇相似,众多早已离井背乡的农民工虽在城里工作多年,但因户籍等原因仍难融入城市,也无法公平享受城市的公共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不得不面临与老人、子女两地分隔。随着“80后”青年农民工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希望从“城市过客”变为“城市主人”。“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报告表述,让更多渴望入城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此前,不少地方片面将城镇化理解成有形的城镇建设,将其当成“房地产化”,却忽略了“人的城镇化”。建新城易,破除影响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难。

户籍制度就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道隐形“篱笆墙”。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曾香桂说:“入户门槛太高,让许多农民工根本不敢想能否留在城里。如果户籍问题解决,教育和医疗问题有了保障,想留城的农民工才能慢慢实现市民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向社会展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三维坐标”中的制度建设维度:拆除隐形篱笆墙,落实以人为本。

“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共享文明

白天,他们是城市高楼的建设者;晚上,他们回到城市破旧的角落。在许多大中城市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租住的都是这些辛劳而又朴实的农民工,以及不少城市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质量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记者通过在广东、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对大量农民工的调查发现,住房是挡在农民工城市梦想前的“最高门槛”。陕西省社科联曾对西安城区进行过1.1万人次的农民工调查显示,受访农民工的人均居住面积为7.5平方米,可承受房租为296元。可见,单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实现安居就只能是想想而已。

近年来,一些城市为追求低成本、高速度发展,采取“蛙跳”方式扩展空间,即碰到农村居民点集中的用地就直接避开,由此遗留的“城中村”在城镇基础设施布置、功能划分等方面引发了诸多问题,改造的迫切性日益增加。

“要创造条件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像总理所说,城镇建设必须让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全国人大代表、葫芦岛市市长都本伟说,葫芦岛市刚刚完成辽宁省最大的单体棚户区改造工程,集中新建了400栋新楼房,6.3万人正陆续入住新居;未来两年内,全市还将陆续改造主城区中的18个城中村,3万多农业转移人口将从中受益。

“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政府报告的这些表述,让人感受到政府正用“看得见的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贫困人口实现安居乐业,展示出新型城镇化发展“三维坐标”中的价值维度:降低圆梦高门槛,实现共享文明。

“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区域均衡

当前中国城镇化存在诸多不协调:大城市很大,而小城市、郊区及周边农村很小;大城市人满为患,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小城市、郊区及周边农村由于缺乏优质的公共资源,又无法分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地域上,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阶梯状分布,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区城市相对稀少。

城市规模和布局一直是各国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中国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城市数量总体不足,尤其是中小城市缺位严重。1997年以来,城镇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城市数量却由666个下降至当前的657个,这与国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城市数量同步大幅增长形成较大反差。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未来的城镇发展需要走出大中小城市和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之路。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既可分散大城市人口过多的压力,也有助于西部大开发等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可谓一举多得。

“如果这个目标实现,困扰多年的春运怪圈也会缓解。”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南城市规划院院长胡刚说,这可以减少人口向东部流动,分散东部三大城市群人口、产业高度集中的压力,从而平衡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大”“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这些报告中的表述,让我们看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维坐标”中的宏观布局维度:抹平东西部经济鸿沟,力求区域发展均衡。

  

推荐图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