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年前的一张A4纸,变成了如今24K 的金牌(如图所示)。这其中包含了三一集团太多的故事。
一张A4纸,9年后变成一块24K的金牌,13年后变成10万元现金,可能过几年,它还会变成100万———这不是刘谦的魔术,而是切实发生在三一集团“金牌员工”身上的故事。
20年前,三一集团来到经开区。正式投产那天,董事长梁稳根给了每位在场“元老”一个承诺———待三一销售破10亿时,凭借当天发的签名券,可领10万元奖金。
这批元老与公司共同经历20年风雨沉浮,时间、困苦、挫折都没能让他们离开。在这里,他们收获了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
为自己而来
“我在大学教了8年社会学,决定辞去工作,加入民营企业,就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社会。”章建纯说,当时他考虑的有3家企业,最终选择三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是个年轻化的集体,领导人将公司定位为中国工业的试验品,办企业不止为经济利益,还为探索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而这恰好与章建纯做研究、做探索的理想不谋而合,“于是毫不犹豫投身三一了。”
公司没有让他的理想落空。二十年里,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行政部、营销部、培训中心……几乎每个领域他都做过尝试,并获得了不小的成绩。“只要是积极有益的想法,三一都能给你足够大的平台,任你折腾。”章建纯笑说,“折腾出结果了有奖,没折腾出来不吱声就行。”
当然,并非所有人最初来到三一都是为了理想,彼时刚刚技校毕业的何锡猛就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21岁的年纪,也谈不上规划,懵懵懂懂来了经开区,成为了三一的一员。”
在1994年加入三一的209位员工里,有章建纯这样的管理层,也不乏何锡猛这样的一线员工。但在1995年3月1日,他们无一例外都拿到了一张签有梁稳根名字的A4纸,“原计划每人发一块定制的铜牌,但由于当时公司经济紧张,铜牌没有做出来,只好用纸代替。”他们清楚地记得,董事长说了一句话,“将来,这张纸一定会比金子更贵重。”
为信任坚守
拿到A4纸后,章建纯郑重地把它交给了妻子,并调侃“这以后将是10万元支票”。何锡猛则小心地把它放在了行李箱的底部,“我心里非常坚定地相信会有那么一天,偶尔下班还要拿出来看看,感觉有个期待。”
虽然对于公司的未来,他们都从未怀疑,但摆在眼前的,却是一派不容乐观的景象。“1995年6月,公司开了次‘悲壮’的会议,决定领导亲自去一线跑销售,没完成业绩不能回长沙;管理层工资减半,另一半记在公司账上;精兵简政,一部分员工放假回家休息。”章建纯说,当时公司条件艰难到连董事长的办公环境都不能保证,“梁董的办公室就在一个简易工棚里,四面都是黄土,桌子刚擦完马上又一层灰,秘书为这个还受了不少委屈呢。”
最艰苦的岁月,一线员工何锡猛也有深刻的体会。“一起来的40人,那段时间走了大半,嫌挣钱少的去了沿海城市,嫌工作累的换了岗位。”他说,当时每天至少工作十个小时,底薪只有三百多,坚持不下去很正常,而他甚至连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都是在公司度过,只跑去火车站给家里发了一封十个字的电报———今年加班,不能回家过年。但他“至今都不知道家人是否收到了电报。”
如此严峻的形势,让当时的209位员工走了不少。在2003年三一股票上市,能用纸条换金牌时,只有20位员工拿到了这份公司的大礼,而他们坚守的理由,都是因为信任。章建纯说,他是研究社会的,“知道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中必然有一批企业应运而生,加入三一后知道它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一线员工何锡猛可能并不能从那样的高度看待公司,但他却在感受了三一的人情味、凝聚力后,选择毫无保留地相信“明天会更好”。
为魅力永驻
对于2013年,何锡猛本期待着拿到公司的又一份大奖———董事长梁稳根承诺,公司收入破千亿时,金牌员工可每人获得100万奖金,虽然这个愿望在2013年没有实现,但他感觉“冥冥中注定了,总有实现的一天。”
其实对于像他一样,二十多岁来到这里,经历恋爱,结婚,生子后仍在这里的员工来说,企业吸引他们的,远不止奖金。“刚进来时觉得和学校一样,每天都可以学到很多。在这里的员工,不是机器。”何锡猛说,以前他甚至每周能见到董事长三四次,“他不像领导,反而像家人。”
而章建纯则更是被梁稳根董事长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跟着一位善良的领导,比跟着一位聪明的领导,更让人有期待”。章建纯回忆,1996年冬天,一个流浪老人站在他们的办公楼外,当时他并没有在意,可回到办公室以后,董事长给他一百元钱,让他去给老人,“现在100元可能不算什么,但当时公司前途未卜,明天能否继续运营还尚未可知,100元已经弥足珍贵了。”
虽说章建纯知道,中国的工程机械正从飞速发展转向平稳发展时代,他却丝毫没有离开的想法,“公司的发展,一半是靠领导人,而梁董是个洞察力很强的人。他清楚三一未来要怎么走,我也相信他能带领我们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