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双碳”发展的元年,也是中国低碳混凝土的点题与破局之年。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行动方案》的“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章节中,醒目地出现了“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的目标。“低碳混凝土”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务院发布的重磅文件中。这意味着“低碳混凝土”将在国家“双碳”推动的历史性进程中,成为建材产业的一个重要引擎和推手,承载和寄托着全社会低碳发展的期待与希望。
混凝土是构筑建造大国的核心基础材料之一,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宗的建筑材料,是在国计民生中最广泛使用且体量最大的人造材料。混凝土对全球人文和自然环境都已产生了深刻且持久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的各类建筑物与构筑物大都是用混凝土构建,楼宇、道路、高铁、地铁、桥梁、管道、机场......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混凝土与水泥产业都在稳健地推进低碳行动。中国的“低碳混凝土”大发展也将在2022年扬帆启航。可以预见,中国“低碳混凝土”的发展将会带来四大社会联动效应。
“低碳混凝土”是混凝土产业在低碳时代的“通行证”,是混凝土产业行走在低碳市场上的“健康码”。“低碳混凝土”必将成为全行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方向。受到“低碳混凝土”的加持,混凝土作为一门传统产业将会获得升维式进步与发展的机遇。
“低碳混凝土”的内涵是什么?“低碳混凝土”,要从混凝土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总碳排放来考量,包括从原材料生产,到生产过程、混凝土服役使用、维护和维修,直至拆除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那么我国“低碳混凝土”近年发展现状如何?多年来,我国混凝土行业一直在低碳的道路上进行着各种尝试。例如,混凝土制备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固废材料,包括水泥的生产和工艺过程、混凝土中使用各种工业和建筑固废等。有些固废利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也有很多固废的利用尚处于研究和初步使用阶段。也发展了一些固碳技术,但目前都没有进入大规模的使用阶段。诚然目前对于“低碳混凝土”的定量评估还很缺乏,亟需建立能够全面评估混凝土低碳性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双碳”目标提出来之后,建筑领域开始加快步伐发展和推广低碳建筑。近日,有关部门批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5015-2021,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尤其是碳排放强度有了明确强制标准的关键指标。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CO₂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CO₂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低碳建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低碳材料,另一方面是低碳建筑技术。
权威部门预测,在节能情景下建筑运行碳排放可在2030年达峰,峰值为26.08亿吨CO₂,如果依此作为达峰目标的话,可以反推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到2025年,我国建筑碳排放总量应控制在25亿吨CO₂,年均增速不超过1.50%。低碳建筑需要低碳建筑材料,而“低碳混凝土”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