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砼生产设备 » 正文
配合比是混凝土的灵魂,而我们是灵魂的魔法师
配合比是混凝土的灵魂,而我们是灵魂的魔法师
来源:砼商网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Feb 8, 2022 阅读次数:1353 收藏 打印 



配合比是混凝土的灵魂。混凝土的性能、质量和耐久性的好坏都与配合比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怎样才能做好配合比?

做配合比时我们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对现代混凝土来说,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在理论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规范,都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如何解决?这些是当前困扰混凝土科技界最严重的技术难题。


1

配合比的前世今生


二十年前,配合比的理论基础就是比表面积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规范,可以说混凝土科学技术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那时,依据理论和规范做具体的配合比工作,基本上满足工程需要,也基本符合工程实际。


但现在,用二十年前的比表面积理论和规范来指导现代混凝土,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工作,已经是错误很大,相差千里了。


比如说,二十年前,以比表面积法为理论基础制定的配合比规范认为,提高砂率,强度就必然会相应降低,可是对现代高性能混凝土来说,却不是这样;加大水灰比,强度也必然会相应降低。对现代低水胶比混凝土来说,这个说法也不一定对。


以上种种原因,使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工作,从理论到规范,都出现了混乱和问题,以致现在工地上的配合比工作,主要靠工程师们的经验进行,靠老一代传帮带。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建立配合比问题的理论基础,使它能和现代混凝土的技术进步相匹配、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符合工程实际的规范来。


但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工作,受太多因素影响。建立新理论,制定新规范,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也绝非个人之力所能为。下面根据个人经验,来讲解现代混凝土的在做配合比时应注意的原则及事项。以抛砖引玉,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


2

旧的配合比和现代混凝土的不适应性


为什么说旧的配合比理论指导不了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主要原因就是旧的配合比理论是以比表面积法为依据的。而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具体的配合比工作中,用旧的比表面积法指导配合比工作,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误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旧的配合比理论认为,砂率对强度有直接影响。砂率越高,强度越低。在现代混凝土中,砂率的大小对强度已经没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在较大水灰比时。


旧的混凝土理论中,水灰比和强度是最重要的关系式,即水灰比越大,强度就越低。在现代混凝土中,特别是对 C40 以上混凝土,理论和实际的实验数据找不到相关性。作者近些年在几个机场做的部分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从 0.38 到 0.45,试验的结果使作者认为:当水灰比在这个区间时,强度的大小和水灰比的大小没有相关性。


过去,工地上的配合比工作是在半理论半经验的状态下进行的。半理论主要是以比表面积法为基础,最大密度法和断档级配法为辅助;半经验是指仅仅靠理论还是做不了一个实际工程的配合比。比如,我国《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2000 年版)中,要做配合比有两个重要的经验系数——回归系数αa 和αb,就主要靠工程师的经验选取,否则,配合比是做不出来的。


现在,根据比表面积理论作出的水灰比原则、砂率选取原则、水泥用量选取原则,根据作者在上面表 1、表 2、表 3 中的分析,都出现了错误,这就说明过去的配合比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混凝土了,也就是说,用老的配合比理论来指导现代混凝土,已经是错误的了。


这一点,从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2000 年版)中,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在这本规程中,做配合比的第一步就是水灰比的确定,第二步是水泥用量的确定,第三步是砂率的确定。而这三步如何确定,主要是以比表面积的理论为基础的。而这个理论根据作者在施工现场的经验发现,对指导现代混凝土已经是错误的了。


3

原因和困惑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近二十年来,混凝土科学技术出现了以下的重要变化。


3.1 粗骨料



在 20 世纪以前,加工粗骨料的机械采用挤压式的工作原理(即颚破式)。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碎石,针片状含量远大于规范要求,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较大。而现在我们采用的破碎机械,其工作原理是锤击式(即锤破或反击破)。


采用这种方式破碎的粗骨料,针片状含量完全满足规范要求;过去粗骨料粒径一般用 2~4cm,大于当前高性能混凝土中大多数采用的 1~2cm 粒径。粒径的减小使原来粗骨料颗粒内部的软弱面和解理面对混凝土强度的负面影响降低,也使水泥石与骨料粘结面,这个薄弱环节对强度的负面影响降低;过去的混凝土粗骨料用量较大,一般在 1200kg/m3 左右,而现在的高性能混凝土其粗骨料用量一般在 1000kg/m3 左右。粗骨料用量的降低也使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


3.2 水灰比



在 20 世纪以前,由于施工工艺落后,高效减水剂未投入使用等原因,我们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混凝土,其水灰比极少有小于 0.4 的。而现在,随着高效减水剂投入使用,各种新的矿物掺合料被大量使用,水灰(胶)比小于 0.4 的混凝土被广泛用于工程中。


3.3 强度



在 20 世纪以前,工程中使用的基本上是 C30 以下混凝土。那时候 C30 被人们认为就是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现在,C40 以上混凝土在工程中的用量已远大于 C30 以下混凝土。建筑物中的重要结构,如板、梁、柱等,已基本上不使用 C30 以下混凝土了。


3.4 水泥细度



在 20 世纪以前,由于受水泥生产技术落后的局限,水泥的细度很难达到 300m2/kg 以上。而现在,随着机械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在 42.5水泥的细度一般在 330~350m2/kg之间,52.5 水泥的细度一般在 380m2/kg 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 400m2/kg。水泥细度的增加使比表面积的大小对强度的影响力大大减弱了。


3.5 其他



混凝土工业方面:高性能混凝土的大量应用,泵送技术的大量应用,大掺量粉煤灰的应用,高效减水剂的应用;水泥工业方面:闭路磨的使用,细度的大幅度提高,高效选粉机和助磨剂的使用等,都使混凝土技术有了彻底的改变。



假如我们把近二百年来混凝土的理论科学比作一座高楼,那么配合比中的比表面积理论、水灰比理论、骨料和水泥使用等方面的技术,就是这座高楼的基础。现在,我们的基础出现了问题,对混凝土学科来说,还有什么问题比这更严重的呢?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混凝土科技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个有几十年经验的科技工作者、教授甚至院士,指导不好工程现场遇到的、可能是很普通的技术问题;任何权威的著作,或大家公认的结论,都能在施工现场找到反证。


综上所述,用二十年前的比表面积理论和规范来指导现代混凝土,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工作,误差很大。配合比工作已经由原来的半经验、半理论的模式走向完全靠经验的模式。以致现在工地上的配合比工作,主要靠工程师们的经验进行。


所以,必须重新建立新的配合比理论,使它能和现代混凝土的技术进步相匹配、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符合工程实际的规范。


建立新理论,制定新规范,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也绝非个人之力所能为。本文是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所做的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4

对建立现代混凝土配合比理论的思考

作者对做现代混凝土配合比时要坚持的几个重要原则先做必要的说明。


4.1 坍落度



首先要考虑的是坍落度,这是最重要的。坍落度的大小当然与混凝土结构的尺寸,是钢筋混凝土还是素混凝土及钢筋的密集程度,地上还是地下及是否是高层建筑,是泵送还是现场搅拌,是冬天还是夏天,水泥情况及强度等许多因素有关。


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要根据以上情况确定工程所需的坍落度。我们要确定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坍落度越小,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抗裂缝、抗碳化能力及耐久性越好。


具体地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决不能说所有情况下混凝土都绝对符合这一原则(比如高温大风等其他特殊情况就不一定符合这一原则),但作者认为,在目前混凝土技术发展水平的情况下,这个原则基本上是正确的。


我们要明确的是,坍落度是我们施工工艺的需要,而不是混凝土或工程的需要。在钢筋密集、体积较小、楼层较高、特别是现在大都采用的是混凝土泵来输送时,我们的施工工艺水平,不能把坍落度小的混凝土注入这些构件,并保证它们的密实性。所以,必须确立的原则是,增加坍落度,是当前施工工艺水平的需要。


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提倡使用干硬性混凝土,特别是在机场、码头和混凝土预制构件这些领域,通过强震成型等方法,大大减少了这些领域里的混凝土裂缝,提高了工程质量。那时候我国的施工工艺原则和配合比原则,也是尽可能地降低坍落度,使用干硬性混凝土。


但从 20 世纪 70年代末,由于高效减水剂的出现,水灰比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那时候人们认为,强度、裂缝等许多问题,都是水灰比过大造成的,而高效减水剂解决了水灰比问题。并且干硬性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劳动强度高,所以,施工中尽可能避免使用干硬性混凝土这一原则,除了在机场、少数预制构件等行业还在使用外,在其他行业,特别是房屋建筑行业,逐渐放弃使用干硬性混凝土了。工地上逐渐大量使用塑性混凝土、流动性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其特点就是坍落度越来越大。


现在,我们反思这一原则的变化,对混凝土和工程的质量,特别是耐久性,是有利还是无利?


首先要分析研究,高效减水剂都带来了哪些变化?主要是水灰比的大幅度降低。现在工地上很少用到水灰比大于 0.5的混凝土,特别是水胶比,就更低了。混凝土的单方用水量也基本上被控制在 160kg 以下,这些都是高效减水剂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混凝土的 28 天强度更高了,施工时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


但同时我们要看到,放弃优先使用干硬性混凝土这一原则,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单方混凝土的容重降低了。粗骨料用量同时也降低了。这使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变差了,产生收缩裂缝的可能性增加了。


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也是目前科技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使用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许多人通过试验认为,高效减水剂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增加了产生裂缝的可能性。特别是加速了干缩,这些都对耐久性带来了极不利影响。作者根据自己的工程实践,也赞同这一看法。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尽可能降低坍落度,重新提倡优先使用干硬性、半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尽可能少用大流动性混凝土,仍然是目前情况下做好配合比的第一指导原则。过去之所以放弃这一原则,主要是被高效减水剂对强度的提高,对水灰比的大幅度降低等正面影响迷惑了,而对它的负面影响很少研究,这一点值得反思。


4.2 粗骨料



在满足强度和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粗骨料用量应该是配合比的重要原则。粗骨料的减少就会提高砂浆浆体的体积,而浆体体积的增加就会使裂缝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如果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构件,干缩变得相对严重,耐久性变差。同时也使水泥用量增加,工程成本也随之会增加。


由于作者在工程实践中没有使用过断档级配法,所以,一直提倡使用连续级配。目前,当碎石采用锤破或反击破,而非颚破时,我国 2~4cm 规格碎石的针片状含量已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在此情况下,当构件的钢筋间距在 8cm 以上时,作者认为,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为 4cm,而不是 2cm。


4.3 水泥用量



在满足强度和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是配合比的重要原则。水泥用量过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水化热过高,裂缝增多,抗冻抗渗性能下降,发生假凝的可能性增大,耐久性变差,工程成本随之增大,也对环境保护不利。特别是细度大于 380m2/kg、终凝时间低于 3 小时的水泥,负面影响可能就更明显、更严重。所以,我们应考虑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


以上是作者认为做好现代混凝土配合比的三个指导原则。和过去尽可能降低砂率和水灰比的指导原则相比,变化较大。作者经过实践认为,对现代 C40~C60 混凝土,砂率和水灰比对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已经变得复杂,是提高好还是降低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尽可能降低砂率和水灰比已不能作为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指导原则。


以上原则在指导一个具体工程的配合比设计时,意义很大。比如,在试验室做配比时,粗骨料用量由 1450kg 到1500kg、水泥用量由 300kg 到 330kg,进行小量的调整时,对混凝土强度和其他性能指标影响不是很明显,试验室就很难对比出优劣来。但用以上原则进行取舍,就比较方便。


在现代混凝土中,以下几个问题可能同时成立:

(1)粗骨料用量越来越大;

(2)水泥用量就越来越小;

(3)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就越来越好;

(4)坍落度就越来越低;

(5)混凝土的单方重量就越来越大;

(6)裂缝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混凝土耐久性就越来越好。


下面以 C50 混凝土为例,讨论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具体步骤。作者经验如下:


第一步:根据工程实际,确定使用何种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半干硬性混凝土、塑性混凝土还是高性能混凝土。


在满足施工工艺、施工环境、构件尺寸和钢筋密集程度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使用干硬性混凝土,其次是半干硬性混凝土,其次是塑性混凝土,再其次是高性能混凝土。


第二步:确定单方混凝土容重。

根据作者经验,干硬性混凝土的容重在 2480~2550kg/m3之间,半干硬性混凝土的容重在 2430~2480kg/m3之间,塑性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容重在 2380~2450kg/m3之间。做配合比时取大值还是取小值,主要与粗骨料的视比重有关。


第三步:确定胶凝材料用量。

干硬性混凝土水泥用量在 280~330kg/m3 之间,半干硬性混凝土水泥用量在 320~360kg/m3 之间,塑性混凝土水泥用量在 380~450kg/m3 之间,高性能混凝土水泥用量在450~500kg/m3 之间。


第四步:确定粗骨料用量。

干硬性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1380~1450kg/m3 之间,半干硬性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1330~1380kg/m3 之间,塑性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1250~1350kg/m3 之间,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用量在 1000~1300kg/m3 之间。


有了以上四个步骤,其他如砂率和用水量就会随之确定下来。


  

推荐图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