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混凝土工程师就是老中医!
一名优秀的混凝土工程师就是老中医!
在现今的混凝土行业中,由于部分原材料供货商质量意识淡薄和缺乏诚信以及资源的匮乏等原因,造成原材料质量不稳定,并由此带来混凝土质量不稳定。在来不及进行试验检测和试配调整的情况下,施工一线的工程师们应该如何作为,进而最大可能地保证混凝土质量?这是一个似乎“不便于”讨论,但又客观存在、经常发生、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认为,在没有条件进行精确的试验验证的情况下,工程师们应有能力通过观感对已发生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对配合比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就像中医一样,对病人“望、闻、问、切”后便能开出药方。
在施工现场打出完美的混凝土状态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1)四周泌的厉害,细看小碎石也不少,说明砂率偏小
(2)凸起的大碎石表面无浆,包裹差,一方面和泌有关,再次证明砂率小
(4)虽然砼泌浆,但放大照片,砼表面无气泡,也说明含气偏小
(1)由于砂石都差,比表面积大,需要包裹的浆多,显得胶材远不足。
(2)放大图片看,上面有少许黑班,这是外加剂敏感或外加剂掺量已过的表现,可砼没打开,无浆,证明碎片比表面积大,或堤浆不足,也说明外加剂敏感。
(3)图中部有发黄,泌几个点,说明葡加的有点多,砼铲起来困难。
(4)砼表面无气泡,而且周的碎石不裹浆,说明气不足,或增稠多
研究对象的相似性。同是一种病,甚至是同一人患了同一种病,中医开出的药方都是不一样的,否则病人只需拜访医生一次,将中药拿回家分开称量,以后得了同样的病,按配方到药店抓药就行了,或者国家只需公布不同疾病所对应的配方,患者查表抓药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医开处方前要看气色、闻气味、问病情,还要把脉,准确了解病人疾病的严重程度、身体素质、精神状态、营养条件后,结合自己手中中药的品质,合理配药,才能药到病除。没有完全一样的病人,更没有完全一样的病情,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药方。
混凝土也是如此,不同的工程,混凝土服役的环境不同,受力特点不同,原材料质量不同,施工方法不同,操作工人不同,所以,混凝土的配方也不能相同。没有完全一样的工程,也就没有完全一样的配合比,否则,国家只需颁布配合比速查表,大家查表使用,而无需进行配合比设计。
研究手段的相似性。中医在诊断病情时采用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一个经验丰富的混凝土材料工程师,可以使用“看、问、听划、摸、捻、抹”等简易快捷的手段感知混凝土质量,二者都不借助于检测仪器,快速做出判断并及时处置。
思想方法的一致性。原材料不可提纯且组成复杂、化学反应复杂等因素,决定了混凝土具有微结构和性能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体系,必须用“整体论”的思想方法进行研究。“整体论”是东方科学文化传统的思想方法,它主张从整体着眼,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合乎辩证法,它相对于西方近代科学常用的“还原论”思想方法,在混凝土研究上有明显的优越性。
“望”在中医里指闻气味,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作者还没有闻气味的经验,这里我们可以通感地指利用面部来感知混凝土的温度。
原材料质量检查阶段,“望”在感知水泥温度上颇为有效。水泥到场后不要立即泵入储存罐,工程师应揭开罐车顶盖,用面部感知水泥是否过热,有经验的工程师对水泥温度的估计,误差能达到5℃以内。若水泥温度过高,可采取降温待用,或采取新抽地下凉水拌制混凝土等措施减弱其不良影响。
在混凝土拌和阶段,“望”的意义在于感知混凝土拌和时的温度。混凝土拌和时,打开搅拌机观察孔,用面部感知混凝土温度。在冬季,我们关心入模温度是否过低;在夏季,我们关心入模温度是否过高。通过对混凝土温度的简单判断,我们可以立即采取对原材料加温或降温、调整热养护制度等应对措施。
(2)“闻”,混凝土脱模后,“闻”的工作是感知混凝土构件的温度,从而决定能不能立即撒水养护,是否需要继续覆盖保温,这对避免构件因温度应力而开裂意义重大。
(3)“问”,“问”是询问,指向工人和其他人员了解施工现场的发现。在施工过程中,身处一线的操作工人对混凝土的表现有切身的感受,就像病人对自己身体的感受一样,因此,他们的描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切”在中医中指摸脉搏,这里指用手捻、用锹拌、用抹刀抹等动手方式了解混凝土的质量。
(4)“切”,“切”对了解粉煤灰的质量很有效。抓一把粉煤灰,先用“望”的手段判断烧失量,然后用手捻,感知粉煤灰的细腻程度,可粗判其细度是否合格。没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先做个估计,然后进行检测,将估计值和和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几次训练就可掌握这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