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水泥全行业的总体盈利额,达到了历史上第二高,几乎所有的水泥企业,都赚了个盆满钵满。拿着这么多钱,水泥企业会做什么投资呢?会不会选择投资混凝土,从而带来水泥延伸进入混凝土的第二个高潮?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大型水泥企业的投资方向,一般来讲,有六个方面。第一,在国内继续扩张水泥板块;第二,结合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到国外投资水泥;第三,产业链延伸,进入砂石骨料;第四,产业链延伸,进入混凝土;第五,产业链延伸,做固废处理;第六,做非相关多元化投资。
手持巨额现金,大型水泥企业要不要产业链延伸进入混凝土,取决于当下是不是最好的进入时机,以及进入后有没有可能解决好混凝土管理的难题。
2018是水泥企业延伸进入混凝土的好时机吗?
窃以为是的。2017年以来,在静悄悄的状态下,混凝土行业在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开始了供给侧的改革,最主要的手段有这么几条。
第一,资质管理。2017年,以西南某省为代表,全行业大范围开展了发现、举报和整顿没有资质的非法搅拌站的活动。不仅仅是没有资质的固定站被整顿,一批专门服务于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站,因为没有得到地方上的资质认可,也被纳入了资质管理的范围。这对压缩混凝土的总体产能,起到了第一大促进作用。
第二,环保管理。2017年,以华北某直辖市为代表,以环保的名义,直接关停了相当一批搅拌站,力度还非常大,直接拆除,而且对于被拆除的搅拌站,几乎都没有同意再易址重建。这是压缩混凝土总体产能的第二个大动作。
第三,冬歇停产。2017年,以华北为标志,国内相当一部分省份,从2017年的11月15日起,为了保证冬季的空气质量,除了少数国家重点工程保供特批的搅拌站外,混凝土行业基本上进入了冬歇停产,这次停产基本延续到了2018年的3月15日左右。这个政策,相当于从整体上大大压缩了混凝土的产能,显著改善了混凝土的供需关系,对于混凝土价格提升和付款条件改善,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混凝土行业以上供给侧改革的三大动作,大幅度的推广也就是2017年的事情。在混凝土行业整体下行的压力下,如果水泥企业坐等这三大政策力度全部体现,再进入混凝土行业的成本无疑会更高,因此,2018年,是一个不错的年份,适合水泥企业大规模延伸进入混凝土。
传统水泥企业在发展混凝土时内心忐忑,怀疑自己管理不好混凝土的是少数,担心应收账款的问题解决不了才是多数。
应收账款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好?
从全行业的角度来讲当然很困难,从地区层面来操作问题不大。如果地区能实现行业的有效协同,改变当地的混凝土付款条件还是有可能的,这在国内相当一部分地区,特别是华东一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实现月结80%,风险可控。另外一部分地区,虽然行业协同水平不高,但是一部分没有产业链优势的企业,仅仅凭借精细化管理,每年只做现金工程,也能拿下二百万方左右的方量,也相当可观。
因此,现金流的问题,应该说不难解决。何况水泥企业本身自带产业链,如果能够实现水泥+骨料+混凝土的产业链有效协同,再加上精细化管理,应收账款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至少没有那么可怕。
那水泥企业延伸进入混凝土行业,能不能管理好混凝土板块呢?
这个问题,还未进入混凝土板块的水泥企业,可以向上一轮进入混凝土板块的水泥企业好好学习,好好吸取经验教训。
窃以为,对于已经运作多年混凝土板块的水泥企业,至少有十点教训可以供即将进入混凝土板块的水泥企业学习。
这十点教训是:
-
从战略层面上只把混凝土当作水泥的销售渠道,是很难做好混凝土板块的;
-
有水泥骨料等产业链而没有产业链有效协同,是很难做好混凝土板块的;
-
高价收购一批没有竞争力的混凝土游兵散勇,是很难做好混凝土板块的;
-
在特大型中心城市等形成不了区域垄断的地区,是很难做好混凝土板块的;
-
本公司在水泥不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地区,是很难做好混凝土板块的;
-
不解决好所有者缺位(选聘解聘、激励考核、审计监督、投资决策)问题,很难做好混凝土板块;
-
不解决好一把手的收益与企业的利益相一致的问题,不激发一把手和员工的潜能,很难做好混凝土板块;
-
不解决好“外行管理内行”的问题,很难做好混凝土板块;
-
做不好规范化管理,守不住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底线,很难做好混凝土板块;
-
不懂混凝土的精细化管理,没有成本和服务的优势,控制不好应收账款风险,很难做好混凝土板块。
这十点教训,未来即将进入混凝土板块的水泥企业,如果能够好好吸取,管理好混凝土业务是没有问题的。
比这十条更为重要的,是水泥企业延伸进入混凝土的初心。
如果水泥企业延伸进入混凝土的初心,就指望着区域协同和垄断涨价来实现盈利,这样的企业往往在实践中很受伤,因为协同往往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了也往往难以长久,而且动辄就会被判定违反《反垄断法》。
而且,一开始就指望着区域协同和垄断涨价来实现盈利,这样的企业在练内功方面往往从战略层面就不够重视,所有者缺位问题、一把手的收益与企业的利益相一致的问题、外行管理内行的问题、规范化管理的问题、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等这五大问题,就是企业从战略层面不重视练内功的典型表现。
当然,混凝土行业相对于水泥行业来讲,是另外一个行业,混凝土行业的建筑服务业特征,与混凝土的生产销售型特征相比,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水泥企业要想精细化地管理好混凝土板块,的确也面临很大的压力;而且,传统的没有水泥建筑背景的混凝土企业,往往都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真正能够操盘大型企业把精细化管理做好的混凝土人才,在混凝土行业也往往属于稀缺人才,水泥企业的获取难度往往很大。
如果水泥企业,选择和具有多年的混凝土行业精细化管理咨询培训背景(比如,北京成达睿信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混凝土投资管理公司携手,以投资+托管的方式展开合作,会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呢?
各位水泥企业老板和高管,可以好好考虑考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