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专家文集 » 正文
【技术分享】技术交流:混凝土缓凝事故分析及应对措施
技术交流:混凝土缓凝事故分析及应对措施
来源:砼商网 作者:砼商网编辑部 发布日期:Dec 6, 2016 阅读次数:1722 收藏 打印 

     本文针对商品混凝土工程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缓凝事故进行分析,以实际案例重点分析混凝土缓凝事故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0  引言

混凝土企业数量日益增多,产能过剩严重,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使用各式各样的外加剂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节约成本。由于外加剂具有良好的调节功能,使其得到广泛应用。可是人们在使用外加剂的过程中由于对外加剂的特性及与原材料的适应性了解不透,导致了因掺外加剂而产生的混凝土质量事故。下面,笔者仅就混凝土缓凝问题给大家带来几个真实的案例,详细的介绍了一些容易疏忽的细节,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纠正措施。希望能够对同行有所帮助。

根据混凝土缓凝的原因分为设备类和材料类:

1  设备类

1.1  外加剂蝶阀故障案例

1.1.1  案例简介

某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在2015年5月6日13点,生产某工地C30混凝土,浇筑二层框架柱,供应方量为200m³。在浇筑过程中的后期出现混凝土离析、扒底等异常现象,质检人员也没有太在意这一情况,认为可能与砂子中的含水率变化有关。等到5月7日12点时工地打来电话说混凝土不凝固,商混站立即组织事故小组对工地结构进行勘查,也对生产和配合比进行检查,发现最后3车的混凝土出现不凝固,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总结是外加剂缓凝过大造成,最终混凝土在72小时之后终凝。

1.1.2  原因分析

据施工单位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刚开始浇筑的时候一切顺利,但是到了最后三车的时候看着明显比之前几车混凝土坍落度要大,因为没有明显影响泵送和施工,也就没有在意。搅拌站的技术人员根据现场情况以及浇筑情况,初步判断是外加剂超量导致的,技术人员立即对外加剂进行了比较实验,用上一批次的外加剂和这批外加剂进行实验,发现两批外加剂初始和1小时的损失基本一致,没有出现离析,泌水的情况,技术人员用排除法初步排除原材料的各项问题。然而,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生产部门发现了问题,是外加剂蝶阀关闭不严,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泄漏,因生产人员一边生产一边玩手机未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外加剂掺量过大,工地出现缓凝。

1.2  外加剂管道脱落案例

1.2.1  案例简介

某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在浇筑华谦小区5#楼C30混凝土时,在当天夜间6点开始浇筑,共200m³混凝土,晚上10点半左右全部浇筑完成,第二天下午3点左右施工队发现该批次混凝土还没凝结,人上去还能能踩出很深的脚印,连初凝都没达到。施工方打电话让搅拌站技术人员到场,搅拌站技术人员到现场察看后确定是混凝土缓凝现象,要求工地再等一天看看,结果连续等待4天,混凝土仍然不能凝固,由于工期很紧,在双方协商后进行拆除。在事故同一天还有其他3个工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缓凝情况,4个工地导致搅拌站直接损失达200多万元。

1.2.2  原因分析

生产总经理在事故出现后召集水泥厂和聚羧酸外加剂负责人前来探讨,该品牌水泥与搅拌站合作3年之久,在此期间从未发生过任何质量事故,聚羧酸外加剂厂与搅拌站也有了几千吨的供货经验,除了坍落度有些损失之外(通病)也并无质量问题。实验室主任对该批次的水泥与外加剂进行混凝土小样实验,结果在意料之中。当天使用的是1#生产线 1号罐外加剂与2号库水泥,实验员打开2#水泥库螺旋进行取样,也取了1#大罐里的外加剂又进行实验,结果和留样的结果一致。排除了实验室的原材料问题,着手排除生产是否存在料称不准或设备损坏,生产经理对原材料过渡舱及料称进行校正,各项数据均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无意间由场地工发现排水沟内液体粘稠,在得此消息时,立即前往外加剂罐处查看,发现2#生产线的1#外加剂罐与外加剂泵之间的软管脱落导致泄露,2#生产线1#外加剂罐是满罐但是已经漏空了。为了提倡绿色环保该搅拌站在搅拌楼附近开沟引渠将污水废水再次利用,全部归纳到污水池内,由于水沟离外加剂罐很近管道基本就担在水沟旁边,聚羧酸外加剂液体为半透明状态,混入水沟内难以分辨,再加上是晚上出现的事故更难察觉。聚羧酸外加剂泄露后顺着水沟流进了污水池,污水池有一半都是外加剂,污水使用在混凝土配合比内占总用水量的40%,导致当天生产的混凝土全部不凝固。

1.3  外加剂气缸受冻案例

1.3.1  案例简介

江苏连云港某商混站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出现某工地8#楼13层梁板柱C30防冻混凝土出现局部不凝现象,施工人员第二天拆模时发现在最后一截梁的位置出现不凝,立即打电话让混凝土公司技术人员前去分析,据技术人员分析应该是最后一车出现问题,60小时后才终凝。

1.3.2  原因分析

在接到该项目部电话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现场混凝土进行勘查分析,实验室主任立即对配合比进行对比,因为该工地前几车都正常最后一车突然不正常,排除配合比及原材料的嫌疑。并立即通知生产经理对原材料料称进行校正,在校正中发现外加剂称出现异常,发现外加剂料称出现称料的同时在料称下部的阀门处往水箱里漏外加剂,使得料称迟迟上不满。经排查原来是外加剂称的气缸不能正常闭合,能够全部打开但是不能完全闭合。由于正处于冬季,主机楼未处于封闭状态也未进行保暖措施,主机楼上窗户开着,门也开着。因为气缸内有水气导致结冰不能正常闭合。由于工地在下午5点开始生产,白天温度在2°夜间温度在 -6°左右,一直生产至晚上9点该工地现场压了5车混凝土左右,该工地要求暂停发料准备掐方(补方),直到凌晨3点左右工地要求再补6m³。因为等待时间长,操作员基本都睡觉了,也疏忽了夜间温度低没能及时给器械保暖,导致外加剂称气缸内部有冰块;在生产时由于是最后一车补方,操作员也就很随意,没有仔细看上料情况,导致最后一车出现缓凝事故。操作员负有一定责任,但是维修人员也存在一定疏忽,冬季生产要做好各项设备的检查与保养、保暖。由打气泵打气供入压力罐内,压力罐内有一定的水气未能及时放出,水气跟随着管道传输到气缸内,白昼温差大未能及时保暖,出现气缸受冻不能闭合。

1.4  预防措施

 (1)加强对搅拌站各部位维修与保养,注意计量部分的检查与维修,防止生产中出现失控,对于计量器具方面的维修和保养,如称体、连接件和传感器的更换,务必重新校正。

 (2)生产人员要一月一次采用简易的“称上站人”的方法进行计量设备及校核,让技术人员配合监督,做好有关记录和签字。

 (3)三个月使用一次标准砝码对计量设备进行校正,技术人员进行监督,做好记录和签字。

 (4)每一年请计量检定所技术人员用标准砝码进行检定,保存好检定证书。

 (5)加强人员管理,完善交接班制度。

 (6)加强操作人员和质检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7)做到早发现早解决,避免不合格混凝土出厂。

2. 材料篇

2.1  外加剂缓凝成分过多案例

2.1.1 案例简介

浙江某混凝土公司12月6日晚上12点生产的C50防冻泵送混凝土,用于地下室负二层梁板柱,实验员在生产时取样制作了试块,到12月8日早上7点发现该混凝土还未凝固。实验员将该情况通知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马上对工地现场查看,与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进行沟通,让工地技术员先拆一个模板看看混凝土什么情况。工地技术员带领模板工拆开室内的几处墙的模板,发现混凝土仍处于初凝,表面墙体可以用手指甲扣出坑来,实验室主任分析后认为是高效外加剂出现缓凝现象。拌合站领导与施工现场负责人进行协商后,决定再等2天看看,如果仍然不凝固将进行拆除。2天后也就是12月10日,C50防冻泵送混凝土仍然没有终凝。经双方协商同意对地下室负二层梁板柱进行拆除,所有费用由搅拌站支付,此次事故损失50万人民币,其中有40万人民币由外加剂公司承担。

2.1.2  原因分析

该搅拌站有3条中联180搅拌生产线,因此次生产的C50防冻泵送混凝土是由独立的3号线生产,再得知有C50防冻泵送混凝土时,对3号线的原材料进行更换,使用52.5水泥、S105矿粉、一级粉煤灰及高效外加剂。此次事故,实验室主任第一感觉就是外加剂出现的问题,立即停止使用3#线操作楼。先前得知需要生产C50防冻泵送混凝土时,让外加剂厂的技术人员前来复配高效外加剂,提出减水率要大,要求降低混凝土粘性满足泵送,而且凝结时间不能太长,初凝在7小时左右,终凝在10小时左右,复配的小样表现的状态很好,凝结时间也在要求范围之内。当时外加剂厂负责人对这次的事故也很诧异,随后实验室主任和外加剂负责人一起到3#线的外加剂大罐里取样,做了个混凝土小样实验(双方在场监督),留置试块进行封存,2天后仍然没凝固。此次的主要责任是外加剂存在缓凝,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外加剂车间的工人误把白糖当作亚硝酸钠错放好几袋,工人不敢汇报怕挨罚,才导致这次外加剂严重缓凝事故,再者冬季温度较低水化反应较慢,尽量不要使用白糖当做缓凝成分。当然,实验室主任也存在一定的责任,在该批外加剂送来后只做了减水率以及1小时坍损实验,没有对该批外加剂实验留置试块以方便查看凝结时间及抗冻性实验。

2.2  外加剂掺量过多案例

2.2.1  案例简介

在笔者曾干过的搅拌站内某年夏天出现过一次小的质量事故,某工地要的塔吊基础标号为C35P8的混凝土,因为是夏天浇筑,基本一夜就能凝固,所以工人在拆模时,发现脱皮严重,使劲按还能按出手印,随即要求实验室前去处理,笔者本人到达现场观察发现,这是典型的缓凝现象,因为是塔吊基础不着急用,笔者和工地协商在等一等,最终在48小时终凝。

2.2.2  原因分析

该事故出现后,一般来说都是从配合比和外加剂着手,笔者发现配合比正常,外加剂也是合格范围之内。然后调取了操作上的生产记录发现配合比中的外加剂不但使用了1#罐的还使用了2#罐的,这是使用了双倍外加剂,问操作员为什么会使用双倍,操作员支支吾吾说不出。原来,通过监控发现在该任务下发给操作员时,操作员在玩手机,本该使用2罐的外加剂时,操作员没有及时删除1#罐上的外加剂数量,在打料的过程中一直低头玩手机,根本没有抬头去看一眼显示屏上的数据异常。

3  纠正措施

(1)实验室负责人应该做好各项原材料实验数据的审核。

(2)加强对技术人员及生产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工作纪律培训,在上班时间内严禁玩手机,在生产操作时必须要专心致志。

(3)技术人员负责检查混凝土的性能(坍落度、和易性、保水性、粘聚性)是否满足工地要求,不合格的混凝土坚决不能出厂。

(4)负责给操作人员下达配合比通知书,并履行签字确认手续,避免用错配合比。

4  结语

上述那么多的案例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很有细节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完善,在不经意间出现的事故很难让人去发现,这就需要我们精益求精。对一些新站或者刚刚上任的新实验室主任来说可能没有经历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实验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原材料进行检测,生产人员要时刻留意设备的保养维修,均不可有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态度,我们对企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推荐】

【新闻】热烈庆祝科尼乐集团挂牌上市签

【资讯】卡特彼勒《一带一路:共赢的愿

【问题】混凝土泵车如何做好“节能减排

  

推荐图文更多+